Warning: A non-numeric value encountered in /var/www/html/ilin/wp-content/themes/Divi/functions.php on line 5841

选择局部照明灯具时,除了灯具的外观和照明效果,光健康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谈到光健康,【频闪】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近些年,很多照明灯具厂商对于【频闪】的关注越来越盛,似乎要把健康照明和“无频闪”划等号,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今天,宜琳照明就来和大家聊聊照明灯具频闪的那些事儿。

在灯具厂商的卖点宣传下,消费者都谈频闪色变,但是频闪对健康是否有害,目前中国是没有国家标准的,欧洲虽然有定标准但尚未未执行,各机构执行的理解也不一致。关于LED灯的频闪的规范要求,是IEEE PAR 1789危险性评估分委会拟定的危险性评估草案——《LED照明闪烁的潜在健康影响》,只是这个草案中的主要内容已被广泛引用和接受,形成了一种肯定性观念。

草案中提到的频闪危害:
1、对于夜间需要照明的体育场馆,如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网球馆等,因灯光闪烁而无法看清运动球体。
2、 在进行摄影和摄像的场合,如果采用带闪烁的光照明,将无法避免摄影时出现暗区,摄像时出现黑色滚动条。
3、 对于光敏性癫痫病人,低频率高波动而产生可见的闪烁,会诱导癫痫发作。
4、 在自闭症人之间增加重复行为。
5、 低波动高频闪烁效果不太明显,可能几分钟会出现偏头痛或严重的头痛,常伴恶心、视觉紊乱等症状。
6、 包括应变疲劳、眼睛疲劳、视力模糊、偏头痛和视力下降。
7、 频闪效应和相关机械运动合拍时,将造成机械运动明显减慢或停止运动的错觉。

那么该怎样定义“频闪”?

IEEE PAR 1789危险性评估分委会给出了参考,他们认为有两个关键因素:频率和波动深度,而且这两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以LED灯的“频闪”为例,你可以这样理解“频率”:一盏灯在一亮一暗地闪着,而频率就是在1秒内“一亮一暗”的次数。当LED灯频闪的频率是5Hz,则其在一秒内“一亮一暗”5次。“波动深度”,也称闪烁指数,波动深度等于光线最强值与最弱值的差值,再除以最强值后获得的百分比,百分比越小,“频闪”越浅。值得注意的是,发生“频闪”的灯不一定要有完全不发光的状态。

 

 

并不是有频闪就一定对人体有危害!

国内关注频闪对健康的影响是由于2017年的央视315晚会上的一个实验:

用手机的相机对着灯具照的测试方式虽然有道理,但是是不合理的,一是因为手机屏幕同样有频闪情况,二是目前智能手机CMOS的成像过程来自于逐行扫描成像,这就是手机为何会拍到频闪的根源。CMOS的取样频率(快门速度)超过灯的开关频率就会看到频闪,比如对准灯泡的手机相机取景频率是500Hz(快门速度1/500s),灯具控制装置的开关频率是300Hz,这时你就会看到频闪。

其实,央视做这个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强调频闪对健康的危害,而是曝光那些打着无频闪为噱头,做出来的产品又是频闪方案的欺诈行为。所以那些坚持自己产品无频闪还拿手机照来做参考的宣传不是绝对正确的,因为频闪波动不是全都能被手机检测到,更不用说现在的很多手机拍照已经有了自动屏蔽频闪的功能。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频闪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频闪。电源的设计和光源本身的特性,就会导致电光源的频闪。频闪产生的机理既有供电电源的因素,也有电光源技术性能因素以及照明设计不合理的因素等等:

1、供电电源

LED照明产品采用AC转DC的恒压或者恒流电源驱动(AC表示交流电,DC表示直流电),光源本身并不会产生频闪,有无频闪取决于LED驱动电源。由于驱动器千差万别,每个LED产品的频闪表现也不一样。特别是有些厂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了较为简单的驱动电路,如AC LED,会存在较大的频闪问题。

2、电光源技术方面

目前市面上的手机、灯具、电视等,其亮度的高低需要通过调光来实现,而调光恰恰是导致频闪的一个诱因。因此当产品加载调光功能时,频闪往往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在调光较暗时,其波动深度比较大。


调光LED灯具的闪烁波形